第166章    朱棣的勤政-《大明:我的姑父是朱棣》
            
            
            
                
    第(2/3)页
    朱棣开始时雄心勃勃。
    他暗下决心,先不说要超越父亲,但至少要与之看齐。
    可就是这两个月,随便他吃饭睡觉都在御书房里,施出浑身解数,也只能勉强看齐。
    再这么下去,他还真吃不消。
    这种工作强度,对他的耐心和健康,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他想到了文渊阁那帮近待文臣。
    这不,昨日下旨,让解缙和金幼孜先从扬州府召回。
    “陛下,您歇会用点早膳吧。”
    御前大太监侯显端着纯金托盘,碎步小心翼翼地走了进来。
    他瞧着皇上那只熊掌般大手,握着纤细的狼毫朱笔,跟粗笨的錾金枪相比,竟是如此的不协调。
    写着写着,动作频率是越来越低,额头上细微汗水溢了出来。
    天气热了。
    侯显脚步轻盈地走上玉阶,将食盘放在朱棣宽大的御案上。
    里面是一个烙饼,一碗大米粥,和一碟咸菜。
    这是朱棣早餐‘老三样’,几十年如一日,宛如他用惯的錾金枪、剑和战马。
    朱棣放下手中朱笔,头也不抬地说道:
    “粥和饼留下,人斩了!”
    这里面有典故的。
    是说某次有内侍宫女在太祖高皇帝批奏折时,送来了马皇后亲手熬的大米粥。
    无论是内侍太监还是宫女,都知道皇帝陛下就爱喝马皇后这碗大米粥。
    几十年如一日,爱不释手。
    可刚好奏折上在批阅杀人。
    于是,便有了这句“名言”。
    那位宫女倒霉透了,至死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
    实际当宫女被拖出去斩首时,朱元璋已是回过神来。
    但他却不能改口啊。
    皇帝圣口,岂能随便更改呢?
    可侯显听了此话,丝毫没有惊慌,反而低声劝道:
    “陛下,奴才听说太祖高皇帝在后期,就是因为每天批奏疏,处理军国大事,把自己给累坏的。”
    “少在朕面前说这些,太祖那时候的年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