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六章 《乐队》-《文娱试玩》


    第(2/3)页

    不排除有心照不宣的交易内容,比如韩试如果答应了,信仰的痛苦肯定是不可能首轮就淘汰的。

    否则韩试怎么探班,怎么打出韩试和乐队再次合体的噱头?

    八爷几个眼巴巴地望着韩试,可韩试依然不太情愿。

    最近很忙是一个理由,早就决定不参加太多的综艺也是一个原因,而韩试本人对《乐队》的兴趣并不大才是关键。

    《乐队》在去年从宝藏综艺变到催泪弹,很多老牌乐队轮番登场,似乎无数被逼到角落里的中年情怀瞬间释放,微博和朋友圈随处泣不成声。

    偏偏韩试比较反感的就是卖情怀,并且据说节目的播出尺度是大量删减后的画面,一群摇滚老炮儿聚堆,不用说就绝对少不了真性情的大打出手。

    韩试想起了迷笛时的后台,老炮儿的傲气有些到了粗鲁的地步,说得好听是不妥协的热血精神,难听点未尝不是眼高于顶的故步自封。

    玩摇滚的极度自我,让摇滚圈的排斥性格外强些,鄙视链的存在可不是无中生有。

    韩试觉得自己在当中,就算有了不少有口皆碑的摇滚代表作,也不一定会被看得惯。

    以韩试的性格又不太热衷于彰显个性,最后很容易沦落到郭小四在《演员》里的窘境。

    里外不是人。

    或许唯一的安慰是,韩试没有郭小四一样多本就值得诟病的地方。

    “我听说这个节目时,我也觉得肯定是一帮特装的、那帮老觉得我们凭什么参加这种,我们这么年轻,怎么着怎么着的,如果这么想,他们再过一百年年还是那样。”

    身为节目里的超级大乐迷,韩试认识的大老师的一段话,尽管尖酸刻薄,却很大部分上代表了许多人对于摇滚圈的认知。

    偏见不是一朝一夕的,不少的摇滚音乐人确实怨气很大似的,永远是一群大爷,眼睛只往上翻。

    如果从始至终保持同样的姿态,韩试虽然不怎么认同,也会怀着足够的尊敬。

    但摇滚老炮儿一旦放下身段,跑到了网综里找寻存在价值,就已经是与大众与媒体的妥协了。

    与出圈的新摇滚没了两样,内核与特质变了。

    像朋克、重金属这种闪瞎路人的名词很容易打开话题,而踩雷的概率也很大,节目组“朋克是年轻人喜欢的一种生活状态”的糊弄就成为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对于小众音乐的死忠来说,看着心仪的偶像一边从小剧场走到大舞台,一边向世俗的欣赏标准以及他们曾经抗争的理念低头,很难说是高兴还是悲哀。

    《乐队》的豆拌评分已经有过几轮交锋,老派的摇滚迷无法容忍节目的浅薄图解,更多的人则表达了对这种尝试的欣赏。

    韩试记得周延说过,制作方给节目贴标签的能力一个比一个强,但有两个套路雷打不破,要么是素人选秀加偶像养成,一如《爱豆练习生》;要么把自己当做流量通路,寻找正待引爆的内容和艺人,以小众之名去赌大流行,比如《乐队》。

    给新晋艺人提供舞台这种事永远是附带条件的,就是必须有出圈能力,像《爱豆练习生》蔡苏天与rise,韩试就输给了会来事儿的齐毅。

    谁有话题性,谁有棱角,谁比较乖巧,谁有网红潜质,谁可能是流量黑马,谁和谁会撕起来,谁愿意配合表演,所有实力之外的东西到会被节目方仔细挖掘,摊开来给观众品评。

    《乐队》也不例外。

    音乐网综永远是先综艺、后音乐,《乐队》更像是一个融合了大量暖场环节的拼盘演唱会,外加话痨式的叙旧寒暄,鸡汤式的青春回忆,纪录片式的考古以及三观极正却不走心的科普,甚至大张伟高频率的飙金句,都可能比音乐本身更有卖点。

    《乐队》或类似节目的野心在于,试图教会音乐人如何以外化的方式表达自己,而不是用音乐的硬核构筑一个卓然独立的精神世界。

    ……

    韩试最终没有同意去《乐队》,就是怕和一群折腾了几十年的摇滚音乐人打交道会很累。

    只要一不留神说错了话,又会被节目组拿着放大镜摆到观众的眼前,不胜其烦。

    李木南和杨真心里很遗憾,少了个出头的椽子,脸上笑容真诚地和黑鸭几人说好了节目的事。

    合约与别的细节等金哥与节目组再联系。

    两人一走,八爷与阿西阿阳就欢呼着蹦了起来,连稳重的黑鸭与痛苦也控制不住地咧开了嘴。

    韩试没有参与几人的狂喜,继续头大无比地投入了主持练习当中。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