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而朝廷手中缺少银子难以平抑物价,碍于祖制,又无法对商人加税,没银无法控制商业,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的手里。 官员权贵享有“优免”,加之地方“豪右”逞强,宦室富户们通过飞洒、诡寄、虚冒等手段,大肆兼土地并逃避差徭,于是大量的赋税徭役只能转嫁到贫民头上。 在土地日益集中和赋税徭役日益加重的过程中,贪官污吏又开始盛行,底层农民被各级官员变着花样践踏压榨,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如有一豪家,置田万顷,他的田亩,侵别人的太多了,便想法勾结官府变乱黄册,把新收随意挪移成旧管,来逃避赋税。 兼并之风日盛,大户千亩也是一里长,小户三十亩也是一里长,负担的岁赋差役则相同,小户更非倾家荡产不可了。 他们在丰收年份尚能自保,碰到荒年,一些农户今日缴税,明日就得借贷,搞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大批农民已经无法生存,要不欠税,要不就只能流亡,明朝特有的流民潮,就在一派繁华中开始在全国各地流动。 早在宣德年间,许多地区就已经出现了较多的流民,苏州一带的农民就曾在重租重税的盘剥下成为流民,积欠的税粮高达七百九十万石。 正统时,从山西流亡到南阳的人不下十万户,成化年间,流民的数量超过一百万,有的地区人口“逃亡过半”,甚至“十者只存其一”,所抛荒的土地“少者千百余亩,多者一二万顷”。 流民,日渐成为了明王朝的心腹之患…… 朱元璋因饥饿,才去当了和尚,仍然无法生存,就投了义军,终成一代帝王。 讽刺的是,他奋斗一生,所期望的理想社会并没有到来,没到百年的时间,他的后代们也给百姓带来了同样的流离生活。 明朝政府通过里甲、关津、禁山等措施,竭力防止农民的流徙,有时甚至展开残酷的镇压。 然而在流民的队伍里,常藏有武器,有秘密结社的组织,也有自己的领导人,于是流亡的斗争形式便渐渐发展为起义。 这期间,土地兼并严重的山东、江西、福建,税赋较重的江浙、湖广、四川等地,都先后发生了小规模的农民起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