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难熬的日子终于结束了-《最才子》


    第(2/3)页

    那时考秀才天不亮进场,天黑才出来。举人、进士考试三场,每场头天进场,第三天才出来。时间较长,不限字数,才气大的只要有时间写成洋洋数千字长文,那试官阅卷,就无法看了。所以要限制字数,最少下限,最多上限,均有规定。

    康熙二十年,因考虑五百五十字,似乎过少,作者词意未尽,就草草结束,影响文章内容,因增至六百五十字。乾隆四十三年,又明确规定乡试、会试四书文字数为七百。

    二是明代制义有大结,即在文章结束后,作者又作总结xìng的发挥,词句较多,可抒发作者见解,清代八股没有“大结”。

    这第二项尤其要紧,大结若是写得好了,很容易就中了房师、宗师的意。

    而清朝文中可没有大结一说,因此,吴节这篇文章严格来说,是不完整的。要想考个举人出来,就不得不加个尾巴。

    至于其他的区别,比如文章里的避讳、能否出截塔题、《四书》的出题顺序什么的,却不要紧。

    当初在成都参加院试的时候,吴节也没写这个大结。不过,当时是包应霞直接审卷,对这种表面文章也不怎么在意。况且,院试比起乡试而言,也不那么正规,主考官一句话就能决定一个考试的秀才功名。

    乡试考场则不同,首先得各房考官初选,然后是主考副主考终选。到最后,还有专门的审核监督官核实,三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你的举人功名就得泡汤。

    八股文本就是表面文章,对格式要求极严,断断马虎不得。

    这个大结算是吴节在正规考场上第一次靠真本事作文,几十来字的内容仔细推敲,光草稿就写了好几百字,最后终于确定下最终的定稿,这才誊录到考卷上面。

    等一切弄完,抬头一看,天都亮了。

    吴节心中苦笑,摆了摆头:“本以为有考题在手,这次乡试应该应该就是走个过场,可这第一题就做得如此困难,接下来四题还有得忙。不过,这样也好,免得早早地就将卷子作完,接下去坐在考场里发呆的好。”

    睡了一一整天,等到下午六点时才醒过来,天已经黑了。

    第二题的题目是《百亩之粪》,出自《孟子》中“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也是大众化的题目,看样子,包应霞并不想同考生们为难。

    这题吴节早早地准备了范文,依旧打了草稿,自己写了大结,检查半天,发现没任何问题之后,才抄了上去。

    第三题是〈书经〉里的一句,更简单,吴节在这其中又梦回了现代社会一次,将后面两个题目的大结也给查出来,背熟了。

    好在这三题一作完,他提笔忘字的毛病总算纠正过来,也没有一写字就自动替换成汉语拼音的毛病。

    唯一郁闷的时候,第一夜因为熬了个通宵,然后又睡了一个白天,时差出了问题。接下来两日都是晚上写卷子,白天睡觉。

    这考场的白天究竟是什么情形,他竟是一无所知。

    只知道这秋雨就没有停过,淅淅沥沥落了三日,天气一日冷于一日,坐在考场上,血脉不畅,竟有些僵手僵脚之感。

    对面的死胖子作题非常不顺,那到卷子之后,不住唉声叹气,又咳得厉害。

    一张脸也不知道是紧张还是病得,红得非常奇怪。

    ……

    油灯的灯光一闪,熄灭了,却是灯油已经烧干。

    考舍里一团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耳朵只“沙沙”的雨声,间或几声压抑的咳嗽。

    这是最后一天的黎明。

    最后一题的题目是〈皆雅言也叶公〉,这是一个现代人感到十分奇怪的所谓的“截搭题”。

    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上面一章书的最后一句或几个字,和下一章书的开头几个字或开头一句联在一起,甚至语不成文,照样可以作为题目,以之写八股文。

    如这道题目:上半句“皆雅言也”出自上《论语》、《述而》第十五章。原章书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