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战力差距过大不是梁卒怯弱,而是大夏第二舰队经验丰富,专门用于应对内河作战;还有梁国国力衰颓,在金人无力南渡的情况下,削减水师用度,压榨水师官兵。 据前线战报,在南岸几个大型港口中,居然有五十多艘斗舰停摆未用。 大夏水师的突然袭击,令梁国朝廷惊恐不已,没等他们慌忙稳固河岸防线,西原郡边境便接连告急。 夏公周柏亲率大军二十万陈兵西原,兵营铺盖三十里,军气压盖边关三城,烽火连日不休。 一封告梁书,撕下梁侯赵启勉力撑起的脸皮,也让梁国内部争论不休。 内容很简单,就是列举自梁国建立以来,国人百姓所遭受的苦难,特别是应对金人南侵及厄劫来袭,梁国朝廷的无力表现。 现在金人被大夏挡住,国内却爆发战乱,庆乌许家造反,梁侯世子赵寻领大军十万倾力南下镇压,居然三月不能平。 大战连绵,生灵涂炭,夏收再度减产,饥荒遍地…… 除大夏治下汾铁郡,连西原郡都有流民出现,而梁国官府只知一味镇压,没有赈济举措。 “……代梁平定叛乱,抚民赈灾……若梁军固执阻拦王师,勿谓言之不预也。” 说再多,其实也就一句:今梁侯无德,当由夏公承之! 什么是德,不是天德,兵强马壮者为德。 当然,在周柏这里,最多再加一条,能是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者为德。 国书第一个不开战条件,就是放开西原郡边镇三关,让夏军开赴庆乌平叛。 第二个条件,则是让夏国朝廷输入钱粮,由夏官主导对梁国的救济赈灾。 面对女婿的“好意”,赵启当然不会同意,纵使他明白双方实力差距有多大。 都是诸侯,可公侯之间,有德的一定是公,这是打出来的德行。 八月中旬,梁使潜渡梁河,绕路到达北屈郡,意图何为不用多说,合纵连横罢了。 梁使乃修道之士,可以躲避游骑,几经周折,终于成功抵达北屈城。 可近在咫尺的郡治中心,他却不敢入城半步,只因城头竖起的大旗已然是龙虎旗。 早在定梁河通航,汾铁郡彻底化为夏地时,娄晋鹏就得到了十万守备军的支援。 破敌、选锋两部禁军,擅长攻坚杀敌,稳扎稳打步步前进,却需要大量军力。 十万金骑援军,不是没有一战之力,可他们都是大姓之军,并不愿硬碰硬。 在北屈城下吃了硬亏,只能退往北屈城以北的平坦草原,这里骑兵更能发挥实力。 边地长城乃至诸多军堡,尚且没能拿下不错,可在大部分人心中,北屈郡城被占和北屈郡全归夏有,没什么两样。 得不到金人的策应,赵启依然选择驳回大夏的要求,因为他也得到了一个确切的消息,正经编制的夏国守备军全在北屈抗金。 西原东部三关的二十万夏军,只有三万禁军和五千伏魔算是精锐,其余十多万都是民兵。 民兵当经制大军,何其猖狂,如此情况下坚守城池,难道守不住? 只要世子赵寻及时平叛,得十万大军回援,洗刷耻辱犹未可知。 国君表态,高喊梁人治梁的主战派,立即喊出千古名言,激起诸多士子写诗作论,势要抵抗到底。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夏兵又至矣。”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