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佳节》-《诗相》
第(2/3)页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词上半部分描写往年元夕夜晚时两人幽会的情景,去年元宵之夜繁华热闹非凡,街上的花市灯彩像白天一样光亮,月亮升起至柳树梢头,相约在黄昏以后互诉衷肠,下半部分则是物是人非的感觉,无法再续昔日光景而感伤,到了今天元宵盛景时,月色和灯光和去年一样,但是却没有见到去年的那个人,情不自禁的的甚感悲伤,泪珠沾湿了衣裳。这首词是典型的今昔对比的艺术手法,是诗词中较为常见的套路,该套路下有声誉甚广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基本寓意是表达人们心中物是人非的心境,人们独自重游故地时,容易油然而生这种情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这首词的妙笔,写出了作者与情人在去年元宵节晚上,在月光柳影的映衬下,你侬我侬情话绵绵的景象,营造出朦胧柔美的意境,然后笔锋一转说到今年元宵灯依旧而人不见,用泪珠沾湿衣裳表达出作者与所念之人难续去年情缘的哀伤之感。
正月十五日的元夕,是一年中首个三五月圆之夜,此时的古人们还沉浸于延续的年味当中,人们游灯街逛花市,热闹非凡,看到元夕胜景后的文人们不约而同的称赞它,道出元夕节晚上乃是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生查子·元夕》的存疑作者朱淑真,描写元夕夜火树银花触目红。古人将三五月圆之夜发展为节日,自是将月圆寓意人们阖家团圆,然而一年之中足足有十二个,却偏偏只将春日里的正月十五和秋天中的八月十五发展成为传统节日,其历史渊源或许是个值得探索的议题,古人们对四季中的春与秋最为看重,春秋的组词寓意众多,而少夏冬的组词及寓意。这两个十五之夜,虽都是传统佳节,显然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远重要于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究竟为何,不得而知,单从唐诗宋词中有关两节的篇目可知,古代文人更为看重中秋佳节,或许与文人素有悲秋的情节有关,故今人可以欣赏到很多中秋佳节的诗篇。
元宵节之后的重要节日是祭奠先人的清明节,在清明节前后尚有一个差不多被人遗忘的寒食节。前面已经简略的提及寒食节,除韩翃的诗篇《寒食》值得一品外,词人苏轼尚有一首词《望江南·超然台作》曾对寒食节有了浅描淡写,说他在寒食节过后,醉酒醒来时因思念家乡而叹息不已,说明苏轼在寒食节后创作了这首词,其次也说明文人们每逢佳节备思亲的共性。苏轼的这首词,最尾一句“诗酒趁年华”颇为有理,青春年华时期的人们,思想情感最为丰盈充沛,在这等人生节点,饮酒作诗往往可成就精品,我们所能欣赏的传世佳作多成于文人骚客们情感充沛的年华时期,几乎所有的文人墨客,其暮年乃至七老八十时的诗歌,诗歌寓意及精神内涵都逊色于年华佳期。寒食节与相临近的清明节一样,也有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习俗,如白居易曾经写到“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另有五代时期的一首《寒食诗》写到“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也许是因为与清明节重复了,导致今日的人们只知清明节而不晓寒食节。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素来重视扫墓祭祖,清明节高速公路上的堵车盛况远胜过端午节和中秋节,可证明祭奠先祖在国人心中的重要性。清明节的作品,可想而知,大多围绕扫墓祭祖、寄托哀思而展开,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以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最为享有盛名,该作是杜牧描写清明春雨中所见感悟,通过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意境朦胧凄美的画面,可谓是描写清明节的最佳之作。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从诗题及首句可知,这首诗作于清明节期间,从其前两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可知,清明节这天,杜牧在路上遭遇了连绵细雨,看到路上行人多惆怅失意之感。“纷纷”一词向来形容大雪,如成语大雪纷飞及诗人高适描写雪景时“北风吹雁雪纷纷”,而杜牧独具一格采用“纷纷”形容清明节期间的细雨,有可能是作者刻画自身久雨未晴的情绪。断魂在诗歌中多指人的精神状态低迷或情绪低落,可见诗人自带强烈的惆怅情绪,故说行旅之人欲断魂,雨纷纷与欲断魂叠加用以凸显作者的愁绪,是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的常见写作手法。
“借问酒家何处有”,对于长期出入秦楼楚馆的杜牧来说,饮酒想必是家常便饭,惆怅失意时喝酒买醉亦是常事,从他诗句《遣怀》中“落魄江湖载酒行”足见,诗人对饮酒的痴迷可见一斑,愁绪上头之时,得询问那里有酒家。尾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境值得细细玩味了,遥指从字面上理解,要想去到酒家似乎很遥远,倘若酒家真的很遥远的话,它们就比较难产生艺术关联,这里的遥指应更多的理解为牧童指出的手势,“杏花村”在此处应是虚写,不一定是真实的村庄名,也不一定是指酒家名,在诗句中可指盛开杏花的村庄或酒家即可,写到遥指杏花村便戛然而止,正是此诗的精妙之处,留白给读者去遐想,这也是诗词艺术的讲究之处,就好像艺术家只需要将游客引入艺术的房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行理解其意感受其味。诗句中使用“杏花村”,而非桃花村、梅花村之类,根据杜牧履历记载,杜牧任地方刺史时,曾到过名叫“杏花村”的地方饮酒,故在此诗句中采用杏花村一词,受此诗影响,为彰显其文化内涵,可引用诗句中的“杏花村”演绎为品牌名或者商品标识。
祭奠先人后两个多月,就到了划龙舟的端午节,端午节是五月初五,上面提及古人以单数为阳,故端午节的这天也是“重阳”的节,却又名端阳节,有些地方的乡土俚语或许又称为多阳节。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纪念春秋时期的屈原,因屈原留有世人的精神内涵颇受儒家思想认可及符合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故介绍屈原的时候,多是积极溢美之词,称他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而纪念屈原甚是符合道法传统,故端午节在民众心中,基本默认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划龙舟的由来,据传是人们打捞为国殉难的屈原而兴起的竞技活动,其真实性究竟几何无关宏旨,但是这样的传说盛久不衰。屈原作为伟大的诗人,他存世多篇精彩作品,其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为响彻古今,不过关于端午节及悼念屈原的诗篇,多是描写划龙舟竞技精神和称赞屈原爱国精神的,却少有名篇,因为积极的情感难以创作经典,文学亦是如此,经大浪淘沙而存世的诗歌,底色多有悲情,主线不离愁恨,哪怕标题言“喜”,但其剧情必定伤感悲绪,故而欢喜诗难作,愁悲诗易工。
第(2/3)页